原标题:安徽省地震局发布"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500个观测点盯防郯庐断裂带发生5.5级以上地震,50公里外可提前7秒预警
安徽省任一区域发生地震,3分钟内就能生成实测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发生4级以上地震,15分钟内可获得震中地区重点乡镇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实测地震烈度信息,并得到地震烈度分布图。 10月10日,安徽省地震局发布《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据了解,该规划编制工作历时2年,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
全省可抗御6级左右地震
据介绍,我省目前的地震地质情况是:安徽不在国家划定的四个地震重点监测区内,没有预警分中心。但安徽省大别山地区、郯庐断裂带有地震地质背景,“十三五”期间,安徽拟在国家烈度速报和预警项目基础上建设省地震烈度和速报预警系统。
整个系统建设完成后,3分钟内可生成实测地震烈度速报信息。若是省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可在15分钟内获得震中地区重点乡镇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实测地震烈度信息,并得到地震烈度分布图。
重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一般5.5级以上),理论上可以为距离震中50km、100km、150km、200km分别提供7秒、21秒、35秒、50秒左右的地震预警时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发生5.5级以上地震,50km以外的地区能争取到7秒的时间来撤离疏散。
合肥活动断层探测年底验收
在防震减灾上,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地下清楚、地上结实”,未来5年,安徽将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小区划。目前,安徽省在断层探测上比较落后,合肥已经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将于年底通过验收。“十三五”末,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和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基本覆盖,并建立起全省城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和抗震设防要求技术服务平台。我省农村地区建筑物抗震设防突出郯庐地震带沿线地区,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村镇规划。
避难场所容纳70%常住人口
地震发生之后,应急救援和应急避难尤为重要。安徽省地震局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健全应急基础数据、灾情速报、烈度评估、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也将增加,郯庐断裂带沿线和长三角城市群设区的市按Ⅰ类标准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区、市)按Ⅱ类标准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其他地区按照不低于Ⅲ类标准完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软硬件设施。
到“十三五”末,我省应急避难场所总容纳量达到城镇常住人口的70%,基本可以满足震后集中避难的人数要求。
郯庐断裂带建GNSS观测网
于安徽省防震减灾工作而言,最受关注的是郯庐断裂带,历史上该地区中段的郯城曾发生8.5级特大地震,影响波及到合肥。“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开展郯庐带沿线活断层探测,并且沿带布设不少于500个流动观测点,开展三维速度结构探测,并进行大规模探槽开挖,从而确定郯庐带自全新世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另外,沿线还将建设包含20个台站的GNSS观测网(可接收GPS、北斗等信号),实时监控郯庐断裂带运动特征。
另一个重点区域是大别山监测预报实验场,“十三五”期间这里将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测预报探索实践等。
“十三五”防震减灾目标
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效能,完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基本做到强有感地震发生时,政府决策有力、应急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及时、社会应对有序。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