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岁月的电影往事
好多年没看电影了,前不久,女儿带我去大地影院看了一场刘德华主演的《失孤》。一张门票要三十多元,买一纸筒爆玉米花四十元,喝一杯冷饮十几元。电影院里装璜富丽堂皇,豪华舒适,沙发座椅,冷气开放。和当年电影院的情景大相径庭,迥然不同。
五十年前看电影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上世纪六十年代池城只有一家电影院,就是池州电影院(如今那里也成了江南鞋城)。那个年代电影院里面的布置十分简陋,几个高音喇叭悬挂在墙上,顶棚上挂着吊扇和日光灯。座位是一排排木靠椅,用油漆在椅背上写着座号。一条二米多长的木靠椅要坐六、七个人,位子排得紧紧凑凑,每次看电影来晚了的人,只能从已经坐好的人身前挤进去。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但是看电影的人还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每当剪票入场时,许多无票的观众还挤在门口扯着嗓子大喊:“谁有票卖!”有时谁多了一张票,被许多人围着抢,甚至有人偷偷翻墙头进去看。
由于电影逐渐被人们喜爱,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贵池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已经处于半停滞的状态。唱黄梅戏的大戏院后来改成了人民影剧院,每隔一段时间演几台戏,其余时间都放电影。逢到有好片子放映,一天要放七、八场,日以继夜的放。一部拷贝两个电影院同时放,要来回跑片子。跑片人最辛苦,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来回奔跑,生怕耽误了电影的放映,稍微接不上,观众会起哄喧哗,把个电影院吵得沸沸扬扬。
如果看日场电影,门窗要关得密不透风,窗子上挂着黑布帘子,进出的大门上都挂着厚重的黑棉毯。如果有人上厕所进出,一掀门帘,强烈的光线射就会进来,把影幕上的图像变得一片模糊,许多人也因此而骂骂咧咧。冬天看日场还好,夏天就不好受了,那时没有冷气开放,仅靠顶棚上几台吊扇降温,个个都热得汗流浃背。每次看完电影,从影院走出来,个个脸上都是红彤彤的,像喝醉了酒。
那些年看电影,最怕的还是突然停电,一停电,电影院里一片漆黑,人们大喊大叫,怨声阵阵。有时还好,等个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电来了继续放映。如果时间长了不来电,只好等第二天继续看。后来电影院自备了小型发电机,逢到停电的时候,就自己发电继续放映。但是发电机的轰鸣声,影响了电影的观看效果。
也像今天一样,看电影时总会买点小吃,夏天电影院门口卖冰棒的最多。背着冰棒箱在人群里穿梭,用小木块敲击着木箱,大声吆喝着:“冰棒咯,三分钱一根”。冬天卖零食的小贩,手捧着小筛箩或竹篮,里面装着一包包瓜子、花生米,(小包都是用旧书或旧报纸包的,像尖角粽子)在门口招揽生意。
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看露天电影,那时候,在市中心秋江饭店门前(现在是乐天玛特),经常放露天电影。夏夜,小城万人空巷,人们拿着木板凳扛着小竹椅,扶老携幼聚集在白色银幕下。夜空繁星点点,凉风习习,许多感人的电影故事,给平淡生活中的人们,增添了无限的乐处。《上甘岭》、《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一部部影片家喻户晓,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唱响大街小巷。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温馨快乐。如今那些高端的电影院,已经成为年轻人相聚的场所。每当回忆起,过去那些看电影的趣事,总让人心潮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