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艺楠 池州日报
一张方桌、两把长椅、数十种颜料和工具,构成了吴秀玉的工作室一景。吃完晚饭,吴秀玉踱步至工作室,走到他那幅还未完工的农民画《陵阳瓢儿臼》前,对一棵已现雏形的山峦进行勾勒,山峦的线条立刻生动起来。
这是吴秀玉的生活日常,现年73岁的他,是青阳农民画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徽派民居墙饰画大师。从陵阳镇谢村村的普通农民到如今省市行业内公认的绘画大师,这条绘画路,他坚持了52年。 勇追艺术梦想 在接触到农民画之前,吴秀玉早已展现出绘画天赋。学生时代,吴秀玉的绘画作品就经常出现在学校板报上。虽然酷爱画画,但吴秀玉的绘画之路走得并不顺利,“那时候,村里人都把画画看成不务正业,毕业后画笔也就搁置了。” 1972年5月,吴秀玉有幸结识了青阳县农民画大师周韧,并从他手里再次接过画笔。空间感、透视感、色彩搭配……这些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吴秀玉的认知里。“我不再是那个凭感觉作画的年轻人了。”吴秀玉回忆,在周韧的争取下,他得到了去当地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上课的机会,潜心学习绘画基本功和造型艺术,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得到极大提升。 “周老师一直强调,手中的画笔有一种力量,既可以为身边人发声,也可以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表达出来。”这些话,吴秀玉一直铭记在心。 1974年,吴秀玉带着自己创作的《山村供销社》《诱蛾》《春早》等5幅作品参加了省级农民画展出,并取得好成绩。自此,吴秀玉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农民画作品。 多幅画作获奖 “农民画常采用平面构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营造空间感,每一条线须事先想好才落笔画出,且要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十分考验画家的耐力和专注力。”正因为如此,吴秀玉养成了晚上创作的习惯。 夜晚是吴秀玉难得的作画时光,也是他学习的大好机会,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量与绘画相关的书籍,泛黄的封皮和脱落的书页都印证着它们曾被吴玉秀翻阅过无数遍。用吴秀玉的话来说,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不然画出来的东西就少了一种内在的韵味。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作画的基础,但想要画出风格,还需要贴近农民生活。”作画50载,吴秀玉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但他最珍视的一幅作品还是1983年创作的《大水之年》,这幅描绘陵阳镇农民日常耕作的作品获得当年全国农民画二等奖,让吴秀玉更加坚定了“取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从那时候开始,我的作品基本都在讲述家乡的人和事,这些熟悉的人和事都在我的脑海里,随手即可勾勒。” “凭借这幅作品,我在2023年盛唐系列‘华夏杯’全国书画大赛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吴秀玉拿出一幅自己最近完成的农民画《乡村美》,向记者介绍道,作品里展现的正是他所在村庄的村貌民风。去年,吴秀玉有多幅作品斩获国家级大奖,为社会各界了解青阳农民画打开“一扇窗”。 推动非遗焕新 虽然青阳农民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不过,吴秀玉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感到愿意学习农民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为增加农民画的吸引力,吴秀玉把自己的农民画作品搬到了新建的皖南徽派民居的马头墙、照壁、围墙上。“村民很喜欢这种墙饰画,很多人邀请我为他家的白墙作画,一些村民看完我的绘画后,当即表示要跟着我学。” 这些天,吴秀玉正忙着给东山湾民宿村村民家的墙上作画,他的徒弟李文龙在空闲时帮着打下手。“5年前,我被吴老师的墙饰画吸引,跟着老师学习绘画,现在我也能独立创作一些作品了。”李文龙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油漆工,从前对绘画没有研究,但吴老师收徒不问出身和年龄,“吴老师常说‘有教无类’,只要我们愿意学,他都愿意倾囊相授。”李文龙说。 近年来,吴秀玉收了很多像李文龙一样因墙绘对农民画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亦师亦友,常在空闲时一起作画,还会带上自己的习作,相互观摩点评。不久前,他的学生宁衍强独立创作的《兰溪图》《抗战老兵民居》等作品还参加了市、县级美术作品展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农民画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吴秀玉看来,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老一代画家要主动担当起传承的重任,让画笔一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