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借人传,从此舜耕历山和尧舜之乡的美名便传遍天下,现在的东至人依然会对,远古二帝的历山相会津津乐道。
范仲淹曾登山一望,远看长江如带,北折东流,近望升金湖似镜,山色鹤影交相辉映,缕缕诗情。妙手偶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然而传说与历史总是有差异的,全国与历山同名的山脉有好多个,它们都声称是舜耕山。
至于,哪里是真正的舜耕山,只有让历史学家们去评说。东至历山,有许多有关尧舜的古迹,这是不争的事实。有此,就足矣。
山有名,佛必至。佛、道两家无不以山为背景,筑垒自己的大本营。大概是因为只有远离尘世的名山古刹,才得以体现宗教博大精深。
《建德县志》记载,历山在唐代就建有寺观,明清时期发展有真人观、草规庵、隐龙庵、黄龙庵,庵中有僧尼30多人,为安庆迎江寺下院。
那时山上古木参天,浓荫遮日,庵周竹海碧波、涛声沙沙,迎江寺住持竺安大师曾经常来此,并请匠人在此为迎江寺制作寺具运回。
继后迎江寺住持兴坚、高慧大师都曾来过草规庵讲解佛学、主持佛事,使这座名山一度香火旺盛、佛名远播。
明清以来,战事不断,庙宇屡建屡毁,但修行者仍在山下断断续续地从事佛事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正式将历山佛事活动场地,划给了佛教界。住山僧人修复了草规庵、敬佛香火又重新点燃起来。
自1984年以来,先后建起了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钟鼓楼等寺庙建筑群,还有千华亭、僧房、寮房、素餐馆等附属设施。并且修通了2000多级台阶的进山石砌路,让游人避弯就直,拾级而上。
沿途还建了三座飞檐翘角、青瓦盖顶、古色古香的六角凉亭。第一座名尧亭,第二座名舜亭,第三座名弈亭。凉亭小憩,轻风送爽,抬眼观景,低首遐思,或许能让人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