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警廊漫笔·84】贵池话中的俗语

1
回复
33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9:41: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贵池话中的俗语

■吴萃伦


拙作《为壳正名》引发了一些贵池朋友们的兴趣,向我提供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方言口语。实际上很多方言口语都已超越了它自身的范围而属于俗语的范畴了。一般说来,俗语出脱于方言口语但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夹在里面过二十四”是句贵池俗语,意指旧社会雇主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对雇工放假、特备饭菜,吃饭上路,回家过年。其时,有不是雇工的也混杂其间,混个肚饱,雇主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语经过演变已转化成瞎凑热闹(上海俗语叫轧闹猛),碍手碍脚的意思了。贵池方言口语中这方面的俗语不少。如“眨巴眼糊近视眼”,相互糊弄之意;“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渣”,小有收获便沾沾自喜之意,“放屁逗铆”,巧合之意, 等等。


俗语不但表意准确,比喻恰当,而且说理深刻,旨趣深蕴。有些俗语对人事的描述是其他语言难以替代的,它能道出人、事、物 十分复杂的本质特点,能将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表的东西阐述出来。因此,要对每句俗语进行诠释着实困难。比如“拎起来一大挂, 放下来一大堆”,形容人的窝囊,但细推敲还有泼赖这层意思。“砍柴卖,买柴烧”,形容某人办事无计划、乱折腾,但深究起来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含义。俗语的表现力也正在于此。


俗语俯拾皆是,但不可滥用、乱用。它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环境。用之不当,可能会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如客人去饭店吃饭,饭店卖饭,这不叫“锅要补,要补锅”,但如某甲退船票,某乙要买船票,并且最好是在船票告罄的情况下, 说“锅要补,要补锅”,就表达恰切,意趣顿生。


俗语是人民群众中流行广泛、约定俗成的口语形式。它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琢磨锤炼,意蕴丰富,简练生动。鲁迅先生把俗语称为“炼话”,“在方言口语中,很有意味深长的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于文言用古典,听者也觉趣味津津”(《且介亭集·门 外文谈》)。


俗语虽有些土气、粗俗,但俗中见雅,寓美于丑。曹雪芹可谓俗语运用大家。《红楼梦》中人物之所以个个栩栩如生,恐怕俗语用得好是个原因。古诗词、唱词、歌谣中也不乏俗语的妙用。毛泽东也喜欢运用俗语,在其论著中有不少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小脚女人”“鸡毛飞上天”等。


俗语,因其通俗、直白而又极形象活泼,深为大众喜爱,它也是我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收集和整理贵池话中的俗语对贵池人文历史的研讨也是大有裨益的。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举俗语有些并不局限于流行于贵池而涉及周边地区,笔者不过是借以家乡语言为载体探求民间语言的奥妙而已。



来源:池州公安在线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3
反对
反对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9:42: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池州
曹雪芹可谓俗语运用大家。《红楼梦》中人物之所以个个栩栩如生,恐怕俗语用得好是个原因。古诗词、唱词、歌谣中也不乏俗语的妙用。毛泽东也喜欢运用俗语,在其论著中有不少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小脚女人”“鸡毛飞上天”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