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超强简历 别给孩子一个清单式人生

1
回复
30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0:0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滁州
最近两天,上海一位五岁男孩的简历火了。他的简历上显示,这位小朋友两岁开始听并跟唱诗歌,五岁会背百首古诗,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围棋取得11级证书,曾游历长三角各省市,去过日本和印尼等国家……面对这份简历,有震惊,有质疑,也有自愧不如。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份“最强简历”?
5岁男孩简历惊呆985毕业生,其实也没那么强
惊呆众网民的简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旦)二代,人生目标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根据简历中的描述,又聪明、又自信、又勇敢、又坚强,还善良贴心,称得上是完美性格了。
识字量和阅读量惊人,一年阅读的英文书籍就高达500本。
爱好也不少,文史、数理、艺术、运动都有涉及。
家庭教育也非常细致,每天放学后的课程安排精确到分,从两岁半开始,父母就坚持每天两个半小时的有效陪伴。
看到这份简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好像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了”。
也有“孩子,你快乐吗”这样的担忧。
还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质疑。
其实,没什么可质疑的。必须要承认,现在的孩子要比二三十年前的同龄人强出许多。
30年前,5岁的孩子可能还在流着大口水撒尿和泥玩儿。
但现在,无论是从物质条件还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足以让5岁的孩子对世界有所认知并学会不少技能。
而且,细细分析,这孩子的简历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
有网民就分析,这孩子无论是体育还是乐器爱好,并不高端;旅游地集中在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阅读的500本英文读物,大多是绘本,最长的63页;上海围棋协会最低的是12级,达成几个胜场就能升至11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每天两个半小时的有效陪伴是绝大多数家长难以做到的。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父母,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像这对父母一样,将孩子每天的课程安排细化到分钟,几岁需要学会什么也规划得十分清楚,无论学习、兴趣、才艺甚至游玩都是为升学准备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发达地区。
有一个专门形容这类父母的名词——清单式育儿。
何为“清单式育儿”?
在10月份,有一款意外走红的国产游戏叫《中国式家长》。
游戏中,玩家需要不断地赋予孩子技能点,来达成清单上的目标,例如四岁就会出现“重点小学”目标,未来还有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直到考进一个好大学。
游戏毕竟是游戏,玩家面对的是一堆数据。
但在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像玩游戏一样培养孩子,列上清单,逐个去完成,似乎清单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对孩子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父母一手包办孩子所有的日常,包括学习、生活、运动、休闲等等,而孩子只需照着父母列出的“清单”去一件件实施就行了。
从孩子出生,甚至出生之前开始,很多家长就已经把他的人生安排妥当,是买个好学区房让他千军万马去过高考的独木桥,还是攒钱送去私立,打好基础,学英语,学绘画,学乐器,学骑马,然后送去国外上名校。
这种清单式育儿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帮他打点好一切。他们认为如果家长不做好万全的准备,孩子的人生就毁了。如果不能上顶尖大学,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孩子就没有未来。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朱莉就曾在演讲中提到美国是怎样“清单式育儿”:
保证孩子吃好喝好,帮助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
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得好成绩,而且还要是高分;
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
而且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
还要参加社区服务,要让大学感受到你会关心他人……
在朱莉看来,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但这种“完美”的清单式生活,往往会束缚住孩子的心灵和人生。
“清单式育儿”的问题是什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没问题,这是对的。
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对孩子教育投入过度的父母,同样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中国式家长》里就有父母满意度和孩子压力程度的设定。
如果一直玩耍,父母气炸,孩子出走,不会是好的结果;
相反,一直学习,父母倒是满意了,孩子压力会越来越大,指不定就学傻了,精神崩溃,游戏结束。
电视剧《小别离》
“清单式育儿”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照着这份清单去督促、暗示、唠叨、帮忙,甚至哄骗孩子,只为把他打磨成心目中完美的模样。
但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却关心甚少。朱莉在斯坦福工作期间和一些入学新生交谈过,最后发现,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别人家”的“成功”孩子,很多都并不快乐,甚至还伴有严重的心理危机。
在2018年暑期,中国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发岛内热议,副标题就是“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这部剧有五段各自独立的故事,搭配科幻与奇幻的元素,将升学体制底下亲子关系,望子成龙的比较心和控制欲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病态的母亲,心里爱着孩子,但她的一言一行却在不断地伤害着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而“清单式育儿”第二个问题则是,传递了一个很不好的信号:“没有我,你什么都做不好”。
伴随家长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怀,让孩子失去了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自我效能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达成目的的信心,是一个包含了自信自律自强的概念。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天赋,自我效能的重要性远高于他们从父母的表扬中所建立的自尊。
如果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那他们要有更多的思考、计划、决策、实践、期望、妥协、尝试、犯错、想象还有体验自己的人生。
“清单式育儿”第三个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完全掌控。
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已经成立十周年了,成员高达12万人。
在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对父母的抱怨,来自“试图操控我的人生”。
在“清单式育儿”下长大的孩子,当他们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掌控的时候,家长却依旧无法摆脱这个习惯时,剩下的只有无助和愤怒,对“祸害”自己人生的家长的愤怒。
对孩子的人生,父母不该是完全的掌控者

不采用“清单式育儿”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未来有一个整体上的、宏观上的把握。
关心孩子的生活习惯、爱好、心理健康等等,与关心孩子“几岁学英语、学钢琴还是学舞蹈会对将来的升学更有用”同等重要。
朱莉曾在TED演讲中提出,“爱”和“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两点,也是正面管教一直倡导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并不会因为他的分数高低,排名好坏,学校如何,工作贵贱而改变。
如果孩子认为家长只有在他考的好,工作好,一切都好的时候才会爱他,那他自然会怀疑:你是爱我,还是只是希望有一个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作品”?
关于家务,朱莉引用了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的结果: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往往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做家务。
家务虽然是小事,却能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因为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为自己对家庭是有贡献的,并与家庭成员进行合作,培养其对家庭成员的兴趣。
家长需要孩子长成的是一个自信、独立、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人,而家长能做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给予孩子爱,给他们一个环境去锻炼自己。
说到底,绝大部分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爱”用力过猛,就只会让你和孩子越走越远。
对于孩子的人生,父母不是掌控者。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就。
毕竟,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12
反对
反对0
     
沙发
发表于 2018-11-4 10:14: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滁州
喜欢阅读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