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120!南京大学女教授百余篇论文被删

0
回复
28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40: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池州
本帖最后由 尘香如故 于 2018-10-25 09:42 编辑

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大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澎湃新闻从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获悉,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

《中国青年报》报道发出后,10月24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打通梁莹电话,她表示身体正发高烧,不接受采访,“不要再伤害我了”,梁莹说,随即挂断了电话。

梁莹,今年39岁,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其公开履历显示,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多年来著述颇丰,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但在过去几年里,梁莹主动将她的这些论文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这些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的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 中青报 图

中青报记者比对论文发现,这些论文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

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

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

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

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

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

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

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

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

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

中青报还报道,有南大学子反映梁莹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常常早退、上课念课件、吃零食、玩手机、缺课、让学生帮做私活等情况。

梁莹:“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

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

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

南京大学:成立调查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对澎湃新闻证实,已经对梁莹事件开始调查核实,“会彻查”。

24日下午16点44分,@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梁某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的说明 ”。


澎湃评论 | 百余篇论文能“404”,但学术不端不能没个说法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默城)

一篇《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与她“404”的论文》,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推向了风口浪尖。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调查,在过去几年里,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120篇中文文献,陆续被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删除了。

而另一面,年仅39岁的梁莹,长期以来都是“杰出学术人才”的人设,不仅是南大教授,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尽管梁莹以“早期所写论文水平太低”等类似理由解释删稿动机,但有足够证据显示,删稿行为与其学术不端有直接关系。媒体调查发现,这位教授要求数据库删掉的论文当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

如此看来,梁莹要求撤稿的举动,很难洗清“毁灭证据”的嫌疑。毕竟,她很清楚,学术不端,对一个大学教授而言意味着什么,不仅是道德上的不光彩,更直接关系到学术生涯乃至个人前途命运。更何况,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已被教育部列为重点严肃处理的对象,各大高校也陆续出台严厉的惩戒机制。尽一切力量压缩学术不端者的生存空间,已成为共识和现实。或许,梁莹删稿的举动,正是出于对以往行为的担心。

不过,若结合她的说法和态度来看,删稿又似乎不奇怪。梁莹面对媒体承认自己学术不端行为,但又称“错误属于早期不应该过多追究”,具体地说,就是国家层面是在2005年底才开始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规范的,在此之前的“错误”不应再旧事重提。显然,这样的理由并没有说服力。学术不端的事实,不会因为乱象与治理的先后顺序而改变;对学术不端的打击,也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追究与不追究的分界点。退一步说,如果梁莹真的像她所说的那么理直气壮,又何必要删稿呢?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吗?

此外,梁莹在教学中,还存在敷衍课堂和学生、让学生做私活和教育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师德缺失的问题。面对质疑,梁莹回应了一句,“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或许,她确实付出了很多,但打苦情牌与搞道德绑架并不能消解背后的荒唐逻辑。试问,她所经历的艰辛,是学生和大学课堂造成的吗?有何理由将自己的艰辛转变为对教学工作的不负责?

再要深究一步的话,当时给梁莹评教授、“长江学者”等职称和荣誉的机构,是否也需要给公众一个解释,及时反思是制度有漏洞还是执行不力,必要时启动追责问责?媒体记者能调查出的真相,为什么这些权威机构却不能及时发现?要知道,这本该是他们的工作啊。

今天,南京大学表示目前校方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这固然让人欣慰,但也不能忘记,梁莹学术不端与敷衍教学的行为,早就有教授及学生向校方反映,但至今没有反馈结果。有必要问一句,这是为何?另外,报道称,梁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但她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也都已被删,这是否意味着她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两所高校也应当一查到底了。

梁莹先发论文后又删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有任何一个机构、部门能更严谨审慎地对待,或许都不至于酿成今日的局面。有必要重申,一所大学出现个别学术不端或有此嫌疑的老师、教授,都不是不可见光的“家丑”。明智的做法是及时表态、扎实调查、坦诚公布真相。实事求是地回应公众关切,不会毁了一所大学的声誉,沉默、拖延、含糊其辞却会。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12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