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丝莲香 于 2015-2-9 21:14 编辑
初出国门·异域风情【十二】
马六甲海峡·古城 马六甲海峡处在扼守海峡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狭长的水道约800公里长。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澳洲的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美国白宫制定的战略计划中,全球重要水道马六甲首当其冲。
马六甲曾经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过,二战时期被日本人占领了三年零六个月。在日本人占领时,国民党还派兵过来抗战过,与当地华侨共同抗击日寇,并全部牺牲了。 我们在一处看到由当地华侨捐资修建的“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碑上眉刻有国民党党徽。
在马六甲海峡的临海处,我们登上了全城最高处的一个小山顶,远眺马六甲海峡,能看到印度尼西亚岛屿。近海处有艘赌船,是林梧桐的。海滩上有艘原英国沉没被打捞上来的海船。沿海滩边有片新开发的城区,新建了不少房子。马来西亚规定,原房子有60年历史的都不准拆,只能在别的地方新建或填海。
从山上下来,走过长长的台阶,便有座如碉堡式的拱门,出拱门既是一片开阔地带,门外的两边各有两门大炮,场边还有两部战时用的小吉普卡车。左边有一处多尖角红瓦房子,小巧玲珑别致。在这片广场前,还有栋英式建筑楼房,高大、庄重,是英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签字的地方。
马六甲古城靠近港口,当时各国商船都上岸通商,流行语言达72国之多,港口贸易十分繁华。现古城中心有座铁柱塔,像是英国维多利亚标志。漫步在荷兰人用红砖铺设的小路上,看到两边荷兰人用当时压船舱带过来的红砖砌成的小房子,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这里有一条历史上最繁华的“蜈蚣街”,各国商船到港后都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
传说荷兰人在这里殖民统治时期,在附近建了一座教堂。教堂建成后,遇到了好几件事,怎么都不顺。有个华人就对荷兰人说,教堂对面就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蜈蚣街,建议他们在教堂的屋顶上树铁公鸡,克对面的“蜈蚣”,否则他们不可能顺的。开始荷兰人也不相信风水,没奈何也只好照着做试试。便在教堂正面屋顶上,以及其它的三面墙上装上了铁公鸡,鸡头都对着对面的蜈蚣街。结果教堂是顺了,铁公鸡到现在还在那树着,可对面的蜈蚣街却衰落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繁华的影子了。 实际上这里的港口贸易都转到首都吉隆坡去了。
中国山·三保井 中国山这一区域,是中国明朝政府派遣三保太监郑 和七下西洋在此留下较多痕迹的地方。 这里有座当地华人祭祀的庙和一个像祠堂的地方(又名叫蔡府),里面供奉着当地一个有声望的族老。祠堂象我们中国那种几进带天井的房子,很大,能供游人坐下来休息喝茶。在一处供奉佛像的地方有香火,还有抽签的。
转到大厅的后面不远处,我们看到一尊郑 和塑像,黑铜色,不高大,却威风凛凛。 在他的身后有口大井,井台上有一轮大炮,周边有围墙围着,这就是闻名的“三保井”。是郑 和下西洋时路过这里挖的。因马来西亚是个缺水的地方。后来,当地人为了赶走葡萄牙人,就在井中下毒,毒走了葡萄牙人。待荷兰人入侵时也用过此办法,并将井围了起来,设有大炮看守。英国人来了,只好弃井不用。现作为一个历史景点被保存了下来。
这片叫“中国山”的地方,山边有许多华人坟墓。这都是最早一批清朝政府派来巡护马来西亚的600多人留下来,死后就葬在此山。因无人问津,荒草遍地,当地政府嫌碍市容要铲平搞建设。华侨后人震动很大,随向政府建议,由华人自己募捐集资,管理这片中国山、三保井和烈士墓等,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同意,这块遍及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山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民俗屋 导游带我们看了一处马来西亚民宅。高脚木屋,柱脚是方的,防蛇爬。房屋的前面有三个窗子,证明主人有3个老婆。
这户民宅住的是村长,在当地算是较富的。我们登着一人宽的梯子爬上去,看见有一处结婚接受祝贺的地方。粉红的闱幔围在两边,里面像张床式的供新郎新娘坐在幔中,接受众亲朋友的祝福。在一边挂着一排新郎新娘穿的马来族服装,我们都好奇地挑了一套民族服装穿在身上,嘻嘻哈哈的按当地人的风俗举行了一次婚礼仪式,接受着其他人的调笑和祝福并照了相,尝了一回新鲜。
房子里有卧室、客堂,有个边门是供女人走的,女人也只能坐后边的小偏厅。还有间厨房,外面有专门接雨水的地方,因马来西亚水资源紧张,雨水都接起来用。在偏厅拐角处有一活动盖子,是如厕用的,便桶在盖子下面。还算卫生的。
附 记: 马来人(伊斯兰教)可以讨4个老婆,说是国家为了发展人口允许的。但这里的人并不愿意多生孩子。她们如生了第二个孩子,国家还有约3000马币(相当于人民币7500元)的奖励。
据说,大老婆是发号施令的。 讨二老婆也是有条件的,一是要审查男主人经济上可养得起;二是要身体健康,需医院检查证明; 三是前面老婆签字同意,少一样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