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工商认定为虚假广告、遭消协质疑、被工信部点名批评勒令整改后,三大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被发现悄悄改头换面,以“畅享套餐”之名重新亮相。可仔细一看,全新的概念之下,包裹的仍是“熟悉的配方”:改名之后,限速与限量依旧。
不限量套餐上市一年多,俨然成为全
民声讨的对象,即便更名改姓,仍被舆论逮着不放,何也?平心而论,还真不是多少人被限速或者停网,为套餐本身所苦;而是三大运营商长久以来的“坑人套路”在用户心中积累的愤怒,集中找到了爆发点。
这么多年来,电信运营商的套路实在让人防不胜防,强制消费、明降实涨、新老客户区别对待等等,对“屡被套路”,只怕人人都会有话说。说白了,在“不限量套餐”问题之上,大家争的不是块八毛的问题,而是法理问题。核心诉求是希望服务提供者真心实意、明白利索地做生意。
目前的“更名”式整改,未能满足人们的强烈期待。且不说套路仍存,即便在剔除了“不限量”字眼的海报旁,许多营销人员开口闭口依然是“我们这款不限量产品”。可见,电信运营商们虽然从呈现形式上告别了大写的“不限量”与小写的“限速”,好像不再虚假宣传,但忽悠之心还是一点没少。重压之下仍是如此态度,不禁引人发问:诚心诚意做买卖真这么难?
纵观“提速降费”这些年,民众呼声高涨,国家层面也反复提要求,但电信运营商的行动实在有些迟缓,有时甚至走一步退两步。许多时候,是一边嘴上说着“让利”“惠民”,一边大搞弯弯绕的复杂规则、难算清的各类套餐、难理解的文字游戏。
究其原因,似乎是从垄断时代带来的傲慢还未完全消散,对通讯领域正发生天翻地覆的技术变革也不够敏感。其实细想,微信一上线,从前火爆的短信无人问津;视频电话流行开,语音通话又大受影响……口惠而实不至,透支着消费者的好感,而总想玩点小花活儿,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套路不可能玩一辈子。运营商与其死守着弯弯绕的“套餐”套路不放,倒不如更新观念、放大格局,推进技术更新换代,多花点心思把蛋糕做大做好,不比挖空心思去粉饰“套餐”有用得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