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怀念在城关小学读书的日子

2
回复
424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5:04: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滁州
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2018-10-6 15:06 编辑

      童年我读书的学校,是贵池城关小学。学校在老九华街,校门正对着石板铺砌的街道,两旁都是白墙黑瓦的民宅老屋,如果不是有两个宽大的门柱子和两扇木门,初次来的人很难找到这所老街里的小学。这里学生都是来自孝肃街、郭西街、牌坊街、九华街的,也有来自西北二门菜农家的子女和百牙山边渔民的孩子。

      我家住在继武巷里,那时候贵池的“新华书店”、“邮电局”还在继武巷里。家离学校很近,一出巷口就是九华街,路上要经过“福利院”,这是一幢很大的老宅,古色古香,幽深静谧。这座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此时已经成为革命烈士家属的养老之所。我常看见院子里凌霄的老母亲拄着拐棍,坐在圆木凳上晒太阳,和“福利院”里其他老人在和暖的阳光下谈白聊天。在学校的旁边,还有一家旅馆,以前叫“东来旅馆”,听人说早年这家旅馆是九华街的张佩峰开的,张佩峰当年是贵池的青帮头子。这条九华街文革时被改称东风街。

    怀念在小学读书的日子,也会想起我的同桌夏毛伢,当时叫“毛伢”的同学很多,我们班还有个女同学叫吴毛伢。夏毛伢那时他家也住在继武巷里,我时常到他家门口喊他一起上学,那时候早晨上学,可没有什么营养早餐,拿两分钱买根油条边走边吃,就很不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抓几片锅巴搁荷包里就去上学。

      他家住在继武巷的南头,到学要经过“城关粮站”,在城关粮站大院子里,有口四眼井,我们经过那里都要俯身向井里张望。粮站后门边上还有凌霄烈士墓,穿过东大操场,就到了学校的后门。六十年代的东大操场,是个汽车修配场,到处堆满了废弃的汽车头,破旧的车胎……我们俩常常在废弃的汽车头里玩耍。

     那个年代,对写毛笔字比较注重,二、三年级就开始练习写毛笔字,刚开始是临帖描红,用毛笔沾黑笔汁把帖子上规范的红色字体描黑,老师要求我们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所以每天都需要带墨汁到学校,一次不小心把墨汁溅到同桌夏毛伢的脸上,他顿时成了个花脸猫,他自己看不见,倒是把我笑的前仰后合,半天都合不拢嘴。

      夏毛伢不调皮,是个很听话的学生,在班上学习也是名列前茅,写的作文常作为范文在班上传阅,很得老师赞许,特别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叶祥征老师,对他更是关爱有加,还把夏毛伢的名字改成了夏钦文,对他的期盼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于今,每当我听到孩们唱起: “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的时候,就会回忆起那个已经逝去的童年时代。每逢“六一”儿童节,校园里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歌声。每个班都有节目在晚会上表演,能参加班上的文娱队,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我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选进了班上的文娱队,

     那是上五年级的时候,带语文课的李义纯老师任班主任,他是桐城人,上课时总操着浓重的桐城口音给我们讲课。一次上语文课,李老师让我朗读课文《金色的鱼钩》,平时我喜欢读书,为在老师面前表现,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着这个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刚开始,教室里还有点乱轰轰的,渐渐的只觉得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我的朗读声回荡在教室里:“……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只到下课铃声响起,班上的同学还意犹未尽地坐在那里好久。下课后老师和同学们多说:“你读得太好了”!有个叫王厚发的同学在背地里还悄悄对我说:“你将来一定能当播音员”,当然,我知道这都是玩笑话,但正是这偶然的机会,老师让我参加了班上的文娱队,还经常代表班级在学校的召开的大会上发言。
        
      记得有一次学校搞庆祝活动,要各班表演节目,我们五年级二班准备演一个独幕剧:《巴拉马运河滾滾流》,是反映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国对巴拿马运河垄断 的斗争故事。我记得班上的同学宋永祥演美国大亨,我和陆大德同学朗诵,演出时,我们朗诵的同学要穿白衬衫,我回家找妈妈要,这下母亲可犯了难,平时我穿的都是黑色耐脏的平布衣,缝缝补补尽是补丁,家里那里有一件像样的白衬衫。母亲只好东拼西凑借钱买布找裁缝来缝,总算在演出的前一天做好了。第一次穿上新的白衬衫,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还清晰地记得,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映着白白的衬衣,化了妆的脸庞红扑扑的,在舞台上全神贯注地演着节目,真的很神气。
      
     我们班的文娱队,还经常和学校其他班文娱队一起走出学校,到街头巷尾去表演,宣传雷锋精神,让大家都来做好人好事。我和陆大德同学搭档说相声,是一个赞扬拾金不昧的故事。表演时你一句我一句,调侃搞笑抖包袱,常常逗得围观的人捧腹大笑。因此放学回家,在小巷里玩耍时,常常在同龄的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有表演天赋。

    在城关小学读书的日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幼儿班的饶老师,人们都称她“饶家大姑”。那时候学校里也有学龄前孩子上的幼儿班,几个年纪大的女老师专门带这些孩子。饶老师四五十岁的年纪,就像我们慈祥的母亲,说话总是轻声慢气和蔼可亲,一看就知道她是个出身于名门的大家闺秀,全身都透着知识女性的气质。

    有一次,我从教室走出来,在走廊里被另外一个教室里飞出的小石子砸在头上,顿时鲜血淋淋,我忙用手捂住头,许多同学慌忙跑过来,扶着我到幼儿班找饶老师包扎,饶老师除了带幼儿班,还兼管着学校医务室工作。饶老师像我妈妈一样心疼地说:“乖孩子,痛吧。这是哪个小调皮的乱扔石头,看流了好多血!”“你这孩子还晓得用手捂着伤口,不然血流得还多些。”并细心地为我的伤口消毒上药,用她温暖的双手抚摸着我的伤口,减轻了不少痛疼。六十年过去了,饶老师的慈祥的面容也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时,学校里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班的学生来我们学校实习,这些实习生毕业后都会分配到各个学校当老师,在他们来学校实习的那段日子,和我们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分到我们班的几个实习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为我们辅导课文,检查作业。在一起虽然只有几个月时间,分别时却是那么地依依不舍,记得临行的那天,我们班许多送行的同学紧紧跟随在几位实习老师的身后,从我们学校一直走进绿树掩映的师范学校,走过“泮池”上的“状元桥”,泮池里池水清澈,正值夏天,是荷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把实习老师送进宿舍,当挥手告别的时候,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我记得,哭得最利害的是张小青同学,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扑扑簌簌地滚落下来……,那份难舍之情至今难忘。

     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古诗,有寓言,有励志故事,还有描写革命时期小英雄的故事,而且这类故事特别多,如《王二小放牛》、《小英雄雨来》、《小铁锤》……这些课文当时不仅要熟读,而且还要背诵,所以有些课文至今我还能背诵几句:“小铁锤,十五岁,矮矮的个子,很结实。他聪明勇敢,是个小侦察员。游击队常常叫他去探听消息。”这是小学四年级时的课文。

      还有一篇课文《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是一首诗,语句通俗,浅显易懂,风趣幽默。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我还能背出其中几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老汉说话罗嗦/你钱大气粗腰杆壮/又有骡马又有羊/入社好像吃了亏/穷人沾了你的光/手拍胸膛想一想/难道人心喂了狼/老汉心里有本帐/提起帐来话儿长……”。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当年近古稀的时候,忆起在小学读书的日子,确实回味无穷。那些和蔼可亲的老师,那些朝夕相处的学友,那些不曾忘却的往事,都重现在眼前,就像一部老电影又上演在岁月的幕布上。

                  

                                         初稿于张家巷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10
反对
反对0
     
沙发
发表于 2018-10-6 21:05: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怀念那些青葱岁月,那时候我也在那里读书,每次早读课后都是第一个跑出门,到九华山水饺店去吃水饺和面条,拿个牌子去兑换,那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09:5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滁州
青衫客 发表于 2018-10-6 21:05
怀念那些青葱岁月,那时候我也在那里读书,每次早读课后都是第一个跑出门,到九华山水饺店去吃水饺和面条, ...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