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2015-12-10 09:58 编辑
初春,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绿草如茵的原野。我带着小外孙在郊外放风筝,湛蓝的天空,风筝越飞越高,仿佛要挣脱缚在身上的线,钻进高高的云彩。孩子们跟在风筝后面欢快地奔跑,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看着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一首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的确每年从立春到清明的时间,是人们喜爱放风筝的好季节。过了清明是乱风,就不利于放风筝了。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早在二千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描述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宋代,放风筝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的娱乐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爱,甚至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 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糊以纸或绢, 再绘上栩栩如生的图画。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悠悠岁月里风筝韵含着各种吉祥寓意,风筝上绘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 等图画 ,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童年时,在居住的老屋旁,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每天很少出门,人们对他的身世一无所知,只知道他会扎风筝,而且会写字画画,他做的风筝轻巧结实,风筝上画的图画堪称精美。春天常去他家买风筝,喜欢围着他看扎风筝,更喜欢听他讲“三国演义”、“红楼梦” 的故事。从他嘴里知道,曹雪芹会不少的手艺。会刻章、会捏泥人、会雕竹器、会扎风筝、会鉴别字画。曹雪芹从北京城里移居西山之后,有人向他请教扎风筝的技术,他耐心地教会了人家,后来,那人开了一家风筝店,挣的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曹雪芹得知此事后十分惊讶:“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从此他在穷困之时也扎制风筝出售,以赚得糊口的钱。眼前的老人虽然家徒四壁,却让人感到春意盎然,花花绿绿的风筝挂满墙壁,他已经把春色装满小屋。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小小的风筝在蓝天上飞翔,正深情地讲述着多少难忘的故事,又恰似一首精典老歌唱响在白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