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民声] 争做先行者 勇当主力军

1
回复
820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09: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作者:记者 齐蕾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引领,推动聚链成群,促进扩量提质——

争做先行者 勇当主力军






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记者 吴骏 摄

  1992年成立,1995年升级为省级经开区,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并成为池州首个百亿产业园区,2023年园区经营性收入突破600亿元,在全国230家国家级开发区考评中排名第53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12位、省内排名第4位……32年来,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仅有量的厚积,更有质的跃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争当全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砥砺奋进 园区扩量提质展新颜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贵池市江口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11月更名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年来,园区上下不畏艰辛、砥砺奋进,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刚落户经开区时,园区规模很小,企业很少。那时园区办公场所都是临时搭建的,大部分区域还是小山丘,只有狭窄的水泥路,条件十分艰苦。”2001年,从事业单位辞职后,汪良美来到池州经开区,创办池州恒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较早落户园区的企业之一。
  经过20多年发展,汪良美的公司规模一步步壮大,从当初仅有300平方米厂房的小企业发展成今天占地140亩的规上企业。2016年,公司更名为安徽恒生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刚开始公司以生产销售建筑防水材料、承接建筑防水工程为主,逐步将产品向供排水领域拓展。”汪良美介绍,2008年,公司确立以供排水管网在线抢修和安装领域技术与装备研发为主的发展目标,逐步成为细分市场技术领军企业,先后主持起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实现快速发展。2020年,该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始进军智慧水务领域。今年8月28日,由该公司投资近5亿元的智能流体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再次选择在池州经开区投资新项目、布局新产业,是汪良美对园区营商环境投下的“最佳信任票”。“这里的投资环境越来越优,发展氛围越来越浓。我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汪良美说。
  池州经开区二级调研员冯萍来园区工作已经整整20年,对园区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量的壮大和质的提升。“很艰苦、很忙碌,但是也很充实。刚来经开区的时候,我和同事们白天在外面忙于招商,晚上去老百姓家里聊征地。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建材集团、铜陵有色集团、香港远航集团、太平鸟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投资落户。”冯萍回忆道。据介绍,2004年,池州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1.75亿元,财政收入833万元,“四上”企业4户;2024年,预计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2亿元,“四上”企业200户。截至目前,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00户,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户,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各1个,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各类省级研发平台27个;园区上市企业2户,后备上市企业7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阡陌小道,到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从只有零星的工业厂房到产城融合渐入佳境……近年来,池州经开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九通一平”的同时,教育、商业、医疗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园区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宜居宜业的滨江产业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聚链成群 半导体产业风正劲
  2011年,半导体产业被作为池州经开区首位产业聚力打造。如今,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正劲、动能更强,已成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色。
  “来池州十多年了,我见证了经开区的发展。十年前,它还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园区,通过高质量招商,逐渐形成以半导体为首位产业的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作为参与者,我很自豪。”半导体专家汪良恩说。2013年,汪良恩带领团队来到池州经开区创办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半导体企业。现在,安芯电子的功率器件不仅进入通用电气、苹果等大厂的供应链体系,也是宝马、奥迪等著名汽车品牌的点火器芯片主要供应商之一。
  2014年,在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招引下,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深圳迁至池州经开区。经过十年发展,专注于芯片封装测试的华宇电子,从只有一套简单的设备和10多人的团队,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条全自动生产线,达到行业先进封装测试水平的池州市半导体封测领域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彭勇感慨地说,“刚建厂时,园区相关设施配套还不完善,每次都是将货物从池州运到合肥,然后通过合肥的航班发往深圳。现在,经开区依托九华山机场、长江深水航线和宁安高铁等城际铁路,早已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空铁立体化交通网络,物流也十分便捷。”
  产业“聚链成群”,企业“众木成林”。在“头雁”企业带动下,近年来,铜冠铜箔、钜芯半导体、高芯众科等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半导体生产制造企业正在细分领域挑起大梁,华迅科技存储芯片、丰芯半导体高端封测、金亿科半导体真空泵等一批半导体产业及关联项目签约落户,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
  2016年,池州经开区成功创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标志着我市半导体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基地5公里内的产业链,可以将一颗硅片生产成芯片完成品,直接用于整机制造。目前,基地在库企业61家,半导体产业链关联企业120家。池州经开区充分发挥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平台作用,推动半导体产业加速发展,基地产值从2016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0亿元,增幅持续位居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前列。今年1-9月,基地实现产值192.2亿元,同比增长19.5%。
  创新引领 高质量发展春潮涌
  创新,一直是引领池州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后发地区,科创资源紧张、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怎样赢得发展先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池州经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到人才集聚、高校云集、产业兴旺的地方设立“科创飞地”。目前,池州经开区已在北京、上海建设3个“科创飞地”。
  2023年12月24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开园。“我们聚焦池州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项目、人才招引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通创新资源与本土产业链接通道,加快构建‘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池州,孵化在上海、落地在池州,引才在上海、用智在池州’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该中心运营方九华领航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昊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该中心已入驻孵化项目23个,成功在池转化落地1个;引进博士4人、硕士18人。
  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是国家级经开区与生俱来的使命。2020年10月,池州经开区成功创建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成为安徽省首批10家国际合作园区之一、唯一对韩合作园区。近年来,该产业园重点围绕半导体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与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外资企业联系,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5个,总投资56亿元。“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努力将中韩(产业园打造成国内国际合作的高层次平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志立说。
  今年3月28日上午,随着第一辆货运汽车通过关卡,位于池州经开区的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预计2024年实现进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作为我省第五家保税物流中心( B型),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利用区位便捷优势,以“数字化口岸+河港空港联动”为核心,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为重点,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切实为进出口外贸业务提供便利,对于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等具有深远意义。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今年以来,池州经开区聚力推进改革创新、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各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连续三个季度增幅位居全市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制造业投资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池州经开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辛平表示,全区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做好开发区“九件事”,聚力招大引强,狠抓重点项目,争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头雁”和“主力军”。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12
反对
反对0
     
沙发
发表于 2024-11-5 08:2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池州
聚焦池州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