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民声] 苏诚林 | 屈原爱兰 情有独钟

1
回复
76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9:5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国人爱兰,始于春秋。兰最早出现过的身影,是在先秦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出现在大诗人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中。屈原多次以兰抒情,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兰通常被称为“古兰”,因此古兰非兰花一说,在中国流行了近千年。古兰是兰草、泽兰这类草本植物,它们不属于兰花所在的兰科,而是被归为菊科。从纲目科属中的分类来讲,两者的确有所区别。至于孔子所说的“芝兰”则是芝草和兰草的合称,与真正意义上的兰花有所不同。关于古兰与今兰的关系,还有同属和并存两种说法,见仁见智,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流行于宋代的兰就是人们今日熟知的兰花,古兰的地位已逐渐被今兰所取代;但其流传千百年“以兰比德”的传统,却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屈原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楚辞”的创立者,他开辟了“香草美人”文学意象的传统。屈原一生对兰情有独钟,在这位大诗人眼里,兰花就是君子的化身,高雅、圣洁,不与世俗同流。故而,屈原在其作品里曾多次不吝笔墨赞美兰花。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多次提到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时嗳嗳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譬如在《九歌》中,屈原在不同诗章里表述:【东皇太】惠肴蒸兮兰藉,英桂酒兮椒浆。【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橈兮兰旌。桂櫂兮兰枻,斲冰兮积雪。【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少司命】秋兰兮靡芜,罗生兮堂下。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生中,淡雅高洁,温润如玉,独茂山野的兰花,就是其高傲不屈、谦谦君子的化身。

二、君子如兰之文学意象


自屈原开辟了“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之后,随着兰花的流行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使得兰花在宋代文学作品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兰花亦升格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君子”一词,初指“君王之子”,后被延伸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士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修身养性,俭以养德。兰花多生于幽僻之处,色清、气清、神清、韵清,二者的气质完美契合。《清异录·草》中记载:“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清香淡雅,以一己之力芳香一室之空间,于无闻处默默的挥洒清香,香远益清而持久。这样的兰花,谦卑低调,不争不抢温暖他人,实乃君子的仁爱。兰花素净秀气,常见白色、淡粉、淡紫等浅色系,不奢华不媚俗,却有一种让人无法忽略的简约美。真正的君子不需要华丽的锦衣,更不用趋炎附势的钻营,腹有诗书气自华,实乃君子的气质。宋代诗人刘克庄曾作《寄题赵尉若钰兰所六言四首其三》:“高标可敬难狎,幽香似有如无”,用来代指品性高尚的君子。一株株兰花承载了“君子怀德”的品性,用以昭示人们修身养性的自我提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兰花的痴狂粉丝,著有散文《书幽芳亭记》:“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他将兰花与君子融合,君子如兰,哪怕微末之时,依旧香气醉人,从不因无人赏识而自怨自艾;君子如兰,不惧风霜严寒,千锤百炼不改其志,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开在山坡上的兰花,时常与山石为伴,她们的身躯虽然单薄,内在的信仰却无比强大。她们温和善良,却不失风骨,傲世的兰花,不可亵玩焉,绝不与“萧艾”共享春天。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品性高洁的君子又岂能与卖国小人同流合污,家国大义面前,儒雅的文人也可以为了家国的安危而英勇献身;收复汴京,打回中原是每个人心中的期待,忠于故国是他们内心的坚守。

三、隐士如兰,空谷幽香

古陵阳当是青阳的前身,也是“千载诗人地”的前身。屈原第二次被楚顷襄王流放至陵阳、待九年,先后撰写了《离骚》《天问》《哀郢》《招魂》等诗章。“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屈原遥望陵阳山吟诵《哀郢》的场景,是我们研究“屈原在陵阳、待九年”的重要依据之一。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写道:“东迁者,原迁江南而至陵阳,其地在郢之东也。”陵阳河载来了屈原的小舟,屈原从此成了一位大隐于市的隐士,“如兰绽放,空谷幽香。”陵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屈原在陵阳、待九年,其足迹是否踏遍陵阳的山山水水,是否涉足散发着空谷幽香的古兰溪?我们有道义、有理由从其作品中追寻蛛丝马迹,这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啊!“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这句诗出自宋代刘克庄的作品《兰》。刘克庄一生因为纳谏直言多次遭遇贬斥外放,他却因祸得福走遍了江南各地,在晚年过着像屈原般的隐居生活,兰花的空谷幽香是他所追求的自由与解脱。积贫积弱的宋代让太多的文人志士扼腕叹息,宦海沉浮,党争不断,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产生了厌世思想。无论是真正的隐士还是那些仕途不得志无奈隐居的士人,亦或是深居庙堂,却向往山水的朝廷官员,都曾用兰花作为归隐的意象。“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苏辙爱兰惜兰,爱她的阵阵幽香,爱她的纤纤细叶,爱她的笑傲寒霜;惜她的生于幽林,惜她不为人知,惜她的满腹才情。“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比起春风桃李的娇艳,杨万里更欣赏兰花的清雅脱俗,她隐匿于深山密林的幽谷之中,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默默的绽放自己,是花中的隐士。隐士如兰,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寄托。他们生活在一个“兴文教”的社会,文化空前繁荣,然而军事上的危机又让这个国家屡遭打击。这个自相矛盾的社会,让不少文人走上了参禅研易、修身养性的道路,满腹才华,隐而不发的兰花成为了他们自身最好的象征。

四、美人如兰,芳馨纯洁

兰花喻美人,从里到外,相得益彰。兰花以小巧为主,兰叶细长,花朵或团团紧簇,或闲闲几朵,色彩柔和,玲珑雅致,幽姿雅韵。她的整体形态宛若一位婉约含蓄,知性美丽的东方女人。苏轼的《题杨次公春兰》云:“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兰花就像美人一样,她的容颜是遮不住的,娟秀妩媚,让人动情,深刻表达了东坡先生对兰花的倾慕之情。尽管南宋时期,文人们更愿意用兰花代指君子,但兰花的气韵身形与美人的牵绊是难以割舍的。有“空谷佳人”之称的兰花,人们钟爱之;蕙质兰心的美人,君子心往矣。

五、友情如兰,经久不衰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气相投之人的对话,就像幽兰那般芬芳、高雅、娓娓动听。友情如兰,美好坚贞。“游从两世纪金兰,风流二阮居南北”,真正的友谊历经考验依旧沁人心脾,美好真诚。赠寄兰花聊表情意,是宋代文人交往的常见行为,既是对彼此道德品质的认可,又是二人感情深厚的体现。“幽姿冷艳匪夭饶,曾伴灵均赋楚骚。今日移根庭下植,可无佳句与挥毫”,这首《送兰花与毛正仲运使》正是宋代诗人释道潜赠花于毛渐时所作。“馨香满襟袖,欲寄同心者”,兰的芳香沾满襟袖,想与情投意合的人分享。这便是兰花的魅力吧,有宋一朝,高雅之人无不爱兰,兰成为了互通心扉的信使。

结 语“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唯美的倩影,坚韧的内心,弥久的芬芳,兰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屈原乃至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把兰花带到文学创作中,赋予其生动的人格象征,与整个社会文化相融合、相传承。也因此,兰花成了拥有独立人格的驰名花卉,她凝聚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花中君子,为人们架起了自然与情感抒发的桥梁,“以兰比德”达到了文学意象的另一座高峰。

苏诚林 撰写于青阳蓉城青山阁
甲辰夏月十日上午

苏诚林,男,1953年出生于青阳县蓉城,籍贯太平县岭下苏村,函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原青阳县建筑工程公司政工干部、工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那漂亮的蘑菇云》;池州市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研究员;青阳县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来源:池州市屈原学会、千年古镇——富贵陵阳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12
反对
反对0
     
沙发
发表于 2024-8-27 08:25: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滁州
情有独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涉企举报专区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566-2811007

服务热线
客服QQ:383567226
市场部电话:0566-2811007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池州查查网 ( 皖ICP备1802554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00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