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
今天上午,朋友圈里传来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意大利出访的习近平,被问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回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很快传了开来。很多朋友对“无我”这样的提法感到非常新鲜,因为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却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外交场合,而且还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口中道出。 如果查古籍,“无我”的概念在道家和佛家的用典中较多。
他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从美学的角度去分辨“有我”“无我”,“无我之境”已经是一种自然了。庄子、佛家、王国维都用了“无我”的概念,各自都有生发,但出发点都是处理“物”和“我”的关系。也就是“我”作为一个本体和身边环境、他人,甚至是自我感觉认知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所说的“我将无我”,处理的同样是“物”和“我”的关系。不过,他对“无我”一词的化用,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习近平说的“无我”处理的就是“我”和集体、“我”和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共产党员,如何认识“我”。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公”和“私”、“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在思考,就是一个“初心”。 《党章》的总纲有规定:“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前一个利益可以说是“公”,而后一种特殊的利益就是“私”,是“我”,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说的就是“大公无私”,也就是“无我”。 习近平也说过:“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则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可以作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最好的注脚。
来源:学习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