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了吊唁他,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端午,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筒粽”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祭典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不生火,不冒烟,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子更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习俗。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竹叶包糯米等,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红豆粽、大枣粽等等。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可见,吃粽子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首先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的制作方式,至于后来说是纪念谁谁,那是对内涵的附会和深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