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发布:房产净值成家庭财富最重要组成部分)
□ 2016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69077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为17.25%,其中城乡差异较为明显
□ 2016年全国人均房产净值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倍,相比人均房产原值,房产升值幅度达61%。相对于房产现值而言,负债率仅为5%
□ 数据显示,2016年家庭新增投资几乎都在储蓄上,其他资产投资则非常少
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5月24日发布。报告基于覆盖了24个省份、435个县共36000户家庭的入户访问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家庭财富的规模与结构、城乡与区域差异、金融资产和住房、家庭投资理财决策、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财富基本状况,并对2015年和2016年我国家庭财富状况作了比较分析。
家庭人均财富16.9万元
家庭财富由金融资产、房产净值、动产与耐用消费品、生产经营性资产、非住房负债以及土地等六大部分组成,其中房产净值是指房产现价减去住房债务,非住房负债是指除住房债务以外的其他一切债务。
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69077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为17.25%,其中城乡差异较为明显。此外,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数值上看,东部地区家庭人均财富为242604元,中部、西部地区分别为119768元和92304元,东部地区家庭人均财富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2.03倍和2.63倍。
家庭人均财富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收入的累积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财产的市场价值有所提高。2016年房价继续走高,推动了房产净值增长。相比2015年,2016年全国居民房产净值增长幅度达17.95%,城镇居民更多地从房产价格上升中获益。房产净值的增长也成为家庭人均财富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对全国居民而言,房产净值的增长额占到了家庭人均财富增长额的68.24%。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房产净值增长在家庭人均财富增长中的比重更大。
影响财富的主要因素
根据户主特征对样本分类比较发现,户主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户主文化程度为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家庭,其人均财富是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家庭的3.38倍。
除了教育之外,户主的职业、就业身份、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影响着家庭人均财富。从户主职业调查结果来看,户主为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家庭有着最高的人均财富,在全国样本中,这一数值为294773元。户主为非技术工人或农民的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低,在全国样本中,这一数值为96005元。从户主就业身份来看,城镇地区户主就业身份为雇主的家庭拥有最高家庭人均财富,而农村地区户主就业身份为雇员的家庭拥有最高家庭人均财富。在城镇地区,户主就业身份为雇员的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是户主为雇主以及户主为自营劳动者的家庭的0.85倍和1.15倍。在农村地区,户主就业身份为雇员的家庭人均财富分别是户主为雇主以及户主为自营劳动者家庭的1.18倍和1.36倍。
调查数据显示,健康对收入以及财富都有着促进作用。户主健康状况良好、一般以及欠佳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191507元、120715元以及67457元。对城乡家庭而言,户主健康状况良好与户主健康状况一般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的差距较小,户主健康状况一般与户主健康状况欠佳的家庭在人均财富上差距较大。
房产占总资产近七成
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99%,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均房产净值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倍,相比人均房产原值,房产升值幅度达61%。相对于房产现值而言,负债率仅为5%。尽管农村房产价值低,但农村居民房产债务负担却高于城镇居民。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房产净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2.37倍,西部地区的2.7倍,远高于东部与中部地区以及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从住房数量来看,平均而言,全国家庭自有住房套数平均为1.044套。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房屋主要是自建住房,占比达85.62%,城镇地区则主要来自于购买的住房,占比54.15%。无论是购买政策性住房还是租住政策性住房,农民工占比均远低于城镇非农民工家庭。此外,中等收入家庭享受政策性住房的比例最高。从调查结果来看,未来1年内,想要买房的家庭占比远高于想要卖房的家庭占比,二者分别为6.6%和0.87%,仅依靠二手房交易难以实现供需平衡,新建商品房仍然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住房需求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需求最低,供需缺口的地区排序也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