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2015-8-14 20:44 编辑
说美食•回忆岁月深处的味道
(四)刀切面与疙瘩汤
我国历史悠久,随便什么美食,动辄就可追溯到几百年前,起源多半还和某位历史名人有关联:屈原与粽子、苏东坡与东坡肉、杜甫与五柳鱼,诸如此类。而我说的津津有味的美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美食,乡土味道,更贴切地说就是母亲的味道。即便是母亲炒的一碗新鲜的野菜,马兰或者是苜蓿菜,都是醇香可口。飘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总让我陶醉其中。
那些年,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却不辞辛劳,打理着一日三餐,为我们想方设法烹制可口的饭菜。就是普普通通的刀切面、疙瘩汤都让我回味至今。在记忆中呼之欲出,好像就在眼前,闻之香气缕缕,萦绕舌尖! 刀切面,就是母亲嘴里说的小刀面。上世纪六十年代,城里居民吃粮、油,都是定人定量供应,凭粮本子购买。买粮食不光是供应大米,其间还搭过山芋干或者面粉。面粉分几种,有富强粉、建设粉,还有什么标一粉、标二粉。有面粉吃最高兴,母亲擀的面,拉的疙瘩汤(母亲说老鸹头),伴随着我的童年,特别是过生日的时候,还能吃到一碗青椒炒肉丝的盖浇面,心中溢满了幸福。 母亲做的小刀面,吃起来又软又滑又劲道。功夫全在和面上,平时和面用凉水就行,天气特别冷时可用温水和面。水不要急着一次加入面粉中,要徐徐加水,能把面粉都揉到一起就可以了。揉面时要掌握住面里的水分,揉到软硬适中最好。 擀面时双手用力要均匀,面擀开后,用擀面杖从前往后卷着擀,为了不让擀出的面片粘到案板和擀面棍上,可以不时往面片上撒一些面粉。然后用擀面杖将擀好的圆面片卷起,一层一层地将面片叠起来。叠得不要太宽,叠出的宽度不超出刀的宽度就可以了,这样才好下刀切面,面不要切得太细,小拇指宽就行。
接着烧水下面,放些小青菜,加点油盐,香味扑鼻的刀切面起锅了。每人满满一大兰花碗,就着用酱油豆干、辣椒糊、胡玉美蚕豆酱放在一起烹制的辣酱,个个吃得满头大汗。吃得锅空碗空,似乎还觉得意犹未尽。
除了刀切面,母亲还常常做疙瘩汤给我们吃。疙瘩汤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老妇人去看望远嫁他乡的女儿,到了中午该做饭时,女儿却犯了难,按说母亲来了该做点儿好吃的孝敬母亲一番,可是母亲来的突然走的匆忙,吃了饭就要往回赶路,一来自己来不及准备,二来婆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这可做点儿啥呢?女儿灵机一动,有了办法。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白面盛到碗里,加入丁点儿的水,用筷子搅拌成稠稠的面糊,等锅里的水烧开后,把面糊一勺勺放到沸腾的开水里。又搜寻一些大葱、香菜等放入锅内,煮熟后放了点油盐,便做成了一锅香喷喷的面疙瘩,小心翼翼地端给娘亲,母亲品尝后赞不绝口,女儿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母亲问女儿这叫啥饭,女儿说这是我来到婆家后学会做的饭,名叫“疙瘩汤”。从此,这种经济快捷而又方便的美食就传遍了千家万户。
母亲做的疙瘩汤,经常放些新鲜的瓠子或者葫芦,味道更加鲜美。冬日的黄昏,一家人围坐桌前,吃着热腾腾的疙瘩汤,缭绕的香味氤氲在老屋里,驱散了严冬的寒冷。这不起眼的家常便饭,在消逝的时光里,依旧散发着浓郁的香味,不思量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