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腊月了,菜市场里灌香肠的摊位,已经拥挤不堪。卖鱼的那里也围满了人,都是来买鱼回家腌的,青鲲、白鲲、翹嘴白,养在大盆里,活蹦乱跳,任人挑选。肉摊上买肉腌腊肉、酱酱肉的人也不少,有的要后腿肉,有的要前夹肉,有的要半瘦半肥的肋条肉。整个市场都在沸沸扬扬,人们都为腌制腊货而忙碌着。
古时候人们之所以把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是因为这个月是腊梅盛开的候。《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人们便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月是年岁之终,又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 腊月从腊八开始就是年,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据记载腊八粥原是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在佛教称“法宝节”,俗称“腊八节”,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以供佛。后来这种仪式走出佛门,作为民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腊八粥还有另外一种民间传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将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如今每天早餐都有稀饭馒头,人们也就不必注重在腊八节这天一定要吃腊八粥了。但寺庙里边至今还延续着这种习俗,许多佛教信众在腊八那天都会去庙里吃腊八粥,深记着这个 传承悠久的习俗。 腊八节,在民间这一天有着许多习俗,古书都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驱鬼避疫的仪式)。我的家乡贵池就有傩戏,傩戏是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腊八这天除了吃腊八粥和祭祀祖灵。还有许多人家腊八娶亲,古语说:“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姑娘改大嫂” 腊月是婚嫁高峰,一进入腊月,每天都是好日子,特别是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娶媳妇的,嫁闺女的,迎来送往,好不热闹,成为腊月里一道最热闹、最靓丽的风景线。 人们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过腊八,年味愈来愈浓,开始忙于杀年猪、打豆腐、炒沙锅,腌制咸鱼腊肉,采购年货,要一直忙到除夕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