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日前,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对我省未来五年残疾人共建共享小康社会进行了整体谋划和部署,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突出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帮助残疾人走向脱贫致富,加快残疾人奔小康步伐。
补上全面小康的短板
我省现有400余万残疾人,他们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残疾人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残疾人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多种原因,我省残疾人中有不少仍处于贫困状态。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残疾人就业还不充分,安居问题还比较突出,康复、教育、托养等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薄弱,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等,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残疾人群体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急需帮扶的群体,是亟待补上的短板。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十三五”时期,要加快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创新残疾人工作机制,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增加残疾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让残疾人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成果显著差距仍然明显
——“十二五”以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显著,但残疾人事业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举措:五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残疾人家庭增收加快实现小康步伐的意见》《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解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民生改善,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低保范围内54万名残疾人得到生活特别救助,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近30%,残疾人就业稳中向好,收入增长较快,残疾人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但残疾人事业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加快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尽快缩小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让残疾人和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残疾人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举措: 聚焦残疾儿童、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创新残疾人工作机制,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增加残疾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增进残疾人福祉和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
解读: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大局,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要通过一般性制度安排保障残疾人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又通过专门性制度安排给予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特殊需求。既加快改善城乡特困残疾人生存生活状况,提高重度残疾人的康复和保障水平,又统筹差异需求,突出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既要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又要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
兜底保障基本民生
——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建立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补贴制度,确保城乡残疾人享有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优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举措: 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困难残疾人交通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标准和封顶线。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要做好政策顶层设计,让政策措施更有温度、更加给力,兜底保障好残疾人基本民生。要稳步提高救助水平,适时调整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坚持高平台、多角度关爱特殊群体。